世界各國如何迎接自動駕駛的到來

自動駕駛的發展之所以在近年百家爭鳴卻又阻礙重重,在於其高聳的技術安全係數障礙,以及法規制訂資安風險等週邊配套措施的完備性。簡單的說,現在方興未艾的電動車技術研發也只不過是自駕系統的一部分而已。真正符合消費者使用需求的電動車款都尚再需要3、5年才會逐漸成熟,況論複雜度高數倍的自駕車!?但一個百餘年歷史的汽車傳產業,顛覆翻轉的革命就在此時,我們有幸恭逢其盛,與其以舊思維來排斥不如張開雙手迎接新世界,因為對未來的想像是給我們子孫的最大資產!

   在去年1/3 我就「全球自駕車相關佈局進程」的議題做了簡要的探討。這個以KPMG(安侯建業會計師)發佈的AVRI自駕車準備指數年報為基礎的討論,現在來到了2020的年報發佈。這一次KPMG首次將台灣納入評比,且一進榜就拿了第13名,表現不錯!而以前三名來看,仍是老面孔 - 新加坡、荷蘭、與挪威。這個年報的評核指標,是以該國的政策法規面、技術創新面、基礎建設面、與消費者接受面,這四大面向做為評分的標準。台灣在各個面向的排名都在1315名左右;不過檢視各細項,在技術創新面的 「業界於自動駕駛的研發投資」竟然拿了零分!這表示過去這些年,台灣在這部份僅靠車測中心、工研院等單位在做小規模的研究,並未有系統地結合車廠或科技業者投入資金展開長期奮戰!

話說回來,即使大如Google關係企業的Waymo,在10幾年來的 燒錢 研發工作之下,竟也需要在今年再次向外融資40億美元(去年已經先融資了30多億美元)。如果在2030年前仍無法有業者可以有把握落實全自動駕駛商品化且上路的話,那麼這門生意的前景勢必遭受重大衝擊,甚至全球技術開發進度會因此而有數年時間的延宕。不過路是人走出來的,自動駕駛可以先導入較無複雜路況與緊急使用需求考量的物流業,在固定且長程的高速/快速公路路線上,有效地展現自駕系統的所有先天優勢。Waymo的確也開始朝這個方向前進,目前已與賓士卡車部門合作,希望能儘速商品化。而台灣又該怎麼看待自駕車業的商機或更深一層的 福祉 呢?在疫情後的新社會,自駕科技最強的「車源共享」優勢將因疫情考量而大打折扣,但即便如此,我認為產官學界需要再仔細思考幾個值得投資的面向

- 長途物流業、長途巴士(點對點的單純路線)。業者的人事費用大幅減少,公路疲勞駕駛意外發生機率降低,卡車車隊化行駛(platooning) 可降低風阻與避免不斷剎車加速所增加的油耗(或電耗),還有因縮短卡車與巴士的車距而逐漸增加了公路承載量。

- 個人用車。設定某些特定道路方能啟動全自駕模式,如此可在2030年左右逐步導入全自駕車,同樣能享有上述卡車/巴士的好處。

- 新加坡之所以拿下準備指數的第一名,是其政府考量地狹人稠的先天缺陷,遂全力推動自駕車輛及基礎建設的開發與路試,務求提升整體運輸系統的效率並降低意外發生的社會成本。台灣有許多城市都有類似新加坡的缺陷,新加坡目前正在進行的做法值得台灣借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