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IAA慕尼黑車展兩項前瞻新技術,顯示汽車產業逐步轉型為「行動科技產業」

在今年德國慕尼黑的IAA國際車展上,六大展館已幾乎被科技公司與新創方案佔據,汽車本身似乎成為襯托的背景。這樣的格局,反映了汽車產業正逐步轉型為「行動科技產業」,電機、半導體與顯示技術正與車輛深度融合。其中兩項技術尤為值得關注,一是Valeo與Mahle合作開發的iBEE電機,另一則是三星推出的OLED智慧座艙顯示方案。

在電動車動力設計上,永磁同步馬達雖具高效能,但仰賴稀土磁鐵,帶來供應鏈風險與碳排壓力。BMW第五代電機已嘗試透過電磁轉子取代磁鐵,不過仍需使用碳刷與滑環來維持通電,導致摩擦、耗損與設計複雜度增加。Valeo與Mahle則提出更進一步的「無刷感應供能」方案,也就是iBEE (Inner Brushless Electrical Excitation)馬達。這套系統透過感應方式為轉子供電,不需碳刷與油封,能減少維護與體積限制。更重要的是,電磁轉子在高速低負載時可直接斷電,避免永磁馬達在巡航時產生反電流阻力,進而提升續航表現。同時,去除磁鐵後可使碳足跡降低約40%,在環境效益上更具優勢。性能方面,該設計支援295至469匹馬力,並展現高扭矩輸出與優秀的持續—峰值功率比,甚至有可能簡化傳動設計,支援更高極速。值得注意的是,早前ZF也曾提出類似的I²SM技術並獲得CLEPA創新獎,但尚未獲得車廠量產訂單,因此業界也在觀望Valeo方案是否能率先落地,帶來產業突破。

除了驅動技術,車內體驗同樣成為焦點。當前汽車市場充斥「滿版螢幕」設計,但駕駛人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螢幕,成為新的思考方向。三星在此次車展展出的DRIVE OLED顯示系列,便試圖在「資訊可見性與隱藏的彈性」之間找到平衡。這套系統的核心是OLED螢幕能在不同場景下自由切換。例如,10.3吋的超薄OLED儀表可全顯示,也能縮小至僅2吋資訊帶,甚至完全收納進中控台。中控台部分則導入柔性曲面設計,結合手機摺疊技術,讓14.4吋螢幕呈現出平滑的L形過渡。後座則展示可捲式顯示器,如同投影布幕般收納,避免兒童踢碰或行李干擾。雖然耐用性與實用性仍有疑慮,但這樣的概念展現了未來汽車座艙可能不再是「螢幕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時提供足夠資訊,不需要時則隱身於環境背景之中。

從上述的新技術可見,今年IAA慕尼黑車展釋放出了一個明確訊號,便是汽車科技競爭的焦點正快速移向「馬達效率」與「人機介面」。在動力技術上,如何兼顧高性能與低環境衝擊,將成為車廠能否建立永續競爭力的關鍵。若Valeo與Mahle的iBEE電機能打破永磁馬達的壟斷地位,對產業供應鏈與成本結構都將帶來巨大衝擊。而在座艙設計上,相信消費者期待的不再只是更大的螢幕,而是更聰明、更靈活的科技,三星的OLED方案可說是回應過度數位化之後的使用者反思。

IAA慕尼黑車展不僅展示新車,更是展示汽車產業與科技產業的交集。隨著這些技術逐步走向量產,未來汽車將不僅是交通工具,而會是「高效能電機驅動平台」與「智能化數位空間」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