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為歐洲汽車工業的中樞,再次以產業實力為後盾,挑戰歐盟的政策方向。梅爾茲在多家媒體報導中明確指出,他將竭盡全力讓歐盟修改現行的零排放規範,開放碳中和燃料成為內燃機車延續生命的合法途徑。這項立場獲得歐洲排放控制與氣候協會(AECC)及德國汽車零組件大廠Mahle執行長Arnd Franz的支持,三方一致主張,歐盟應調整政策節奏,以免造成產業與就業的連鎖衝擊。

目前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已著手與車廠、供應商及其他相關單位展開討論,重新評估2035年達到零排放的新車銷售禁令是否需要修正。梅爾茲承認電動化仍是未來幾年的主要發展方向,並宣布追加30億歐元(約新台幣1190億元)補助,協助中低收入家庭購買電動車。

德國此舉並非全然反對電動化,而是主張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應保留更多技術彈性。相較完全依賴電池電動車,德國政府與產業界認為,若能透過碳中和燃料或氫能技術,讓內燃機車也達成低碳排放,將更符合不同使用情境的實際需求。特別是在長途運輸與重型商用車領域,e-fuel仍具經濟與能源效率上的優勢。

這項主張也反映德國汽車產業的結構壓力。德國擁有龐大的燃油車產業鏈,涵蓋數百萬名勞工及數以千計的中小企業,若燃油技術在十年內被強制淘汰,不僅衝擊就業,更可能動搖德國製造在全球汽車產業的根基。梅爾茲的政策策略,被外界視為為本國產業爭取「緩衝期」的重要政治行動。

另一方面,歐洲市場的電動化進程正陷入矛盾。雖然純電動車銷量逐年成長,但消費者對於油電混合、插電式混合以及增程式電動車的需求仍在上升。若歐盟的禁令如期上路,這些過渡型產品將一併被排除在市場之外,勢必引發供需落差與價格壓力。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大陸品牌正以具價格競爭力的電動車積極進軍歐洲市場。包括廣汽GAC在內的多家車廠已宣布在歐洲擴張銷售網絡,以更高性價比的純電產品搶佔市占。這使得歐洲傳統車廠在電動化轉型的同時,還得面對來自外部市場的雙重競爭壓力。
從更高層次來看,德國的反對聲不僅是國內經濟利益的反映,也揭示了歐盟內部對於能源轉型節奏的分歧。支持者認為,堅持2035年禁令是歐盟在全球氣候行動中保持領先的關鍵;反對者則主張,過於激進的時程恐導致產業外移、消費成本上升,甚至削弱歐洲的創新競爭力。
在這樣的拉鋸下,歐盟是否會調整政策、開放碳中和燃料作為替代方案,仍是未定之數。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爭論已不再只是關於汽車排放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場攸關歐洲產業命脈、能源安全與全球競爭力的全面博弈。
總結來看, 梅爾茲的強硬立場代表德國汽車工業對現行能源政策的現實回應,也象徵歐洲電動化戰略進入新的轉折點。未來幾年,歐盟如何在環保目標與產業穩定之間取得平衡,將決定歐洲汽車產業能否持續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領導地位。對歐洲車廠而言,2035年不只是政策期限,更是一次重新定義自身技術與生存策略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