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勝於補救,AI主動式品質管理將幫助車廠節省保固與召回成本

在過去百年來,汽車製造商對於產品品質問題的處理多採取「被動式」反應,從消費者發現問題、經銷商回報,再到製造商展開召回與維修,這樣的流程不僅耗時,也代價高昂。如今,隨著軟體定義車輛(Software-Defined Vehicle, SDV)的興起與車輛數據大量可得,汽車產業正迎來以AI人工智慧驅動的品質管理革新。

根據汽車數據平台Upstream聯合創辦人暨執行長Yoav Levy表示,全球汽車製造商每年在保固理賠上損失高達510億美元,另需提列高達1,400億美元的保固準備金。然而透過AI技術分析SDV所產生的大量數據,車廠有機會在問題尚未浮上檯面前預測並加以處理,可望為每家車廠節省5%至20%的保固與召回相關成本。

Yoav Levy指出,傳統車廠在品質管理上採取的反應式流程,已經難以應對現代汽車日益複雜的軟體結構與市場節奏。他進一步說明,尤其是電動車雖然在硬體上較為簡化,但軟體堆疊卻更加繁複,導致許多車廠在軟體開發經驗上出現落差。

隨著中國大陸新創車廠推動市場節奏加快,越來越多傳統車廠為了加速推陳出新,選擇將新功能透過OTA遠端無線更新方式上線,往往犧牲了完整的測試流程,潛藏的品質風險也隨之升高。

在傳統流程中,一旦消費者回報問題,經銷商需回報車廠,待車廠辨識出某車型或零件的系統性問題後,才可能發出警告或展開召回。Yoav Levy解釋,這樣的過程可能歷時數週甚至數月,且在此期間,仍有大量新車持續生產出現同樣問題,成本持續累加。

相對而言,SDV的最大優勢之一,就是能夠即時產出大量車輛運作數據,而AI 的加入則讓這些數據得以在短時間內轉化為有意義的預測指標。Yoav Levy表示,透過AI,連線中的車輛可以在客訴發生之前,就偵測出潛在異常,這讓品質問題的根本原因分析變得更快速,也更具前瞻性。

舉例來說,一個AI模型可以從一系列看似無關的小異常中,預測出某控制模組即將出現的系統性故障,讓車廠提前啟動維修策略,而不是等到消費者大量投訴才應對。這樣的「主動式品質管理」不僅提升處理效率,也能大幅降低後期召回的經濟損失。

在汽車產業進入電動化與數位化轉型的競爭浪潮中,品牌聲譽與成本控管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Yoav Levy強調,每起召回事件,都可能重創車廠聲譽並侵蝕消費者信任。這不只是金錢成本,更是品牌長期價值的考驗。

Yoav Levy指出,AI主動式品質管理不僅能減少財務損失,亦可降低維修頻率、強化用戶體驗,最終成為OEM在利潤下滑與市場競爭白熱化下的關鍵武器。

總結來說,在傳統品質控制面臨極限的當下,車廠若想在軟體定義車輛的新世代中站穩腳步,必須善用AI與數據分析的力量,從「反應式管理」邁向「預測式主動防範」。AI不僅是自駕車的核心技術,更將成為確保車輛品質與降低成本的下一波關鍵投資領域,相信對於仍處於轉型中的車廠而言,重要性不言可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