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國務院出手整頓,可望終結電動車市場內捲亂象

近兩年來,中國大陸上演由新興造車勢力與傳統車廠共同推動被稱之為「內捲」的激烈價格戰,雖然在短期內帶動銷量提升,卻也導致整體產業陷入利潤下滑與庫存積壓的困境。中國大陸國務院對此正式宣布,將針對電動車產業中被稱為「非理性競爭」的現象進行整頓,並誓言將加強成本調查與價格監控。如此一來,內捲現象是否將告一段落,讓中國大陸汽車市場回到正常軌道呢?

本次中國大陸國務院的會議是由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強調未來將從短期與長期兩個層面著手,採取綜合措施促進電動車產業「高品質發展」。同時,中國大陸政府也呼籲主要車廠切實履行對供應鏈的付款承諾,並透過技術創新與產品品質提升來強化市場競爭力。此舉不僅反映出政策層面的高度重視,也可能代表著中國大陸電動車市場下一階段發展方向的重大轉折。

所謂「非理性競爭」,雖然官方尚未具體定義,但在產業內部普遍被視為指向過度削價、補貼促銷與惡性搶市等行為。這類策略儘管有助於短期拉抬市占,卻往往犧牲企業毛利、壓縮研發與售後資源投入,甚至造成供應鏈資金斷裂,影響整體產業的永續經營。根據《路透社》的報導,自2019年以來,部分中國大陸電動車廠甚至將新車以「二手車」名義出口海外,試圖紓解國內過剩產能,顯示供需失衡問題已浮上檯面。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以及多家車企高層過去一年來多次呼籲,應從價格戰轉向技術與品質競爭,避免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環境。此次國務院明確表態,無疑為業界打了一劑政策強心針,也可能對產業策略產生深遠影響。

在政策導向明確之下,未來中國大陸電動車市場可能從「拚價格」的階段,逐漸邁入「拚品質」的精實成長階段。龍頭車廠如比亞迪、蔚來、小鵬等,由於具備自主技術與規模優勢,將更有能力在新的政策框架下突圍。而規模較小、技術積累有限的中小型車廠,若無法儘速建立差異化競爭力,未來生存空間恐將進一步壓縮。

此次國務院會議同時也提及將「系統性清除妨礙家庭支出的不合理限制」,並進一步優化耐久消費品的「以舊換新」政策,顯示政府希望從內需層面刺激汽車消費。此舉若能有效落實,有望為陷入內捲的電動車產業注入新的動能,也有助於緩解因出口導向造成的風險。

總結來看,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正處於關鍵的轉型十字路口。此次政策出手,不僅反映出政府對市場秩序與永續發展的重視,也預示著一場從「量變」走向「質變」的深層改革即將展開。對產業而言,未來幾年將是從擴張到重整的過渡期,政策監管、競爭格局與技術創新將成為決定勝負的三大關鍵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