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價調漲背後所隱含的意義

這次車價的調漲,我不只是將其視同為台灣汽車史過往曾經發生數次過的調漲事件,而是因疫情、戰亂、原物料爭奪、晶片供應、物流成本、與美元升值等因素綜合引發的電動車定價策略前哨戰。雖然調價的都是燃油車款,但當幾年內新開發的電動車款大軍陸續上市時,這些傳統車廠或可從現在被銷售所向披靡的Tesla Model 3壓得喘不過氣的價格帶跳脫出來,至少鎖定品牌忠誠者屆時能夠順暢地從燃油車款換購成更高價的電動車款。

最近台灣汽車市場的主要話題,除了供車狀況出問題外,大概就是各品牌紛紛默默地調漲車價了。當然 “師出有名,車價調漲必須歸因於供應鏈成本上漲(晶片短缺)、各地戰亂或疫情封城導致物料與貨源難產、以及近月來的美元升值(幾乎所有進口台灣的成車與零組件都以美元計價)。其實以市場供需原則來看,當供不應求的情況發生時(訂單數超出車源數不少),車價上漲只是遲早的事。

如果我們再深入探討這個正在普遍發生的現象時,顯然原因並不只如表面如此單純

  • 進口品牌在台分公司或是總代理,在原廠近年來開始大舉耗資在電動車與其他新科技的開發,同時被迫陸續精簡人事以節約營運成本的財務狀況動盪之際,他們能從原廠獲得的車源與價格支援相較於過往必定日益困難。在此情況下,除了自行降低行銷費用與貼給經銷商的促銷籌碼之外,剩下的做法就是調漲售價了。這樣的動作在此時此刻對第一線的經銷商而言絕對是利大於弊,因為熱銷車款的訂單數本就因供貨不足而排得夠長,微幅漲價可提升毛利且不致於造成大量退訂;再來當客戶議價空間開始壓縮(促銷籌碼減少)時,反而能加速成交所需時間。至於漲價動作對於原廠而言,則是更具有深遠的意義,也就是說,當燃油車的價格在默默地調漲後,消費者在兩、三年後的傳統車廠電動車款陸續上市時,也會不知不覺地銜接適應到那個更高的價格帶。
  • 國產車廠此時所面對的壓力更大。因為缺乏原廠的挹助,各車款的進口零組件佔比動輒在70%以上(許多零件已因經濟規模不足而無法國產化開發),美元升值影響生產成本甚鉅,同時價格帶上調空間又受進口車抑制,定價之決策過程可謂如履薄冰。

      總括來說,無論是進口車還是國產車,當不是因為車型改款或是新年式加配備,而是直接在同一車款上調漲價格時,這永遠都是車廠萬不得已的下下之策。一個汽車品牌營運成效的決定因素有很多,或許因為汽車新科技時代的來臨而有所改變,但定價策略仍然永遠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此時的調漲現象,就是高車價時代即將到來的前兆,而且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在展間 “殺價” 的樂趣亦將慢慢地在數年內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