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西雅圖訂定七大無人車發展優先項目,帶給我國哪些啟發?

隨著自駕車技術逐漸邁向商業化落地,全球城市也面臨如何將此創新科技納入公共交通體系,同時兼顧公平性與安全性的挑戰。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市正嘗試走出一條不同的路,該市並未將政策完全交由技術專家或產業主導,而是從市民出發,讓多元族群參與政策制定,試圖打造一個真正以人為本的自駕車導入計畫,因此提出了七大無人車發展優先項目。本站也試圖藉此尋找,西雅圖的做法,能為我國發展無人車帶來哪些啟發?

西雅圖運輸局在去年夏天成立了「無人車包容性發展工作群」(Autonomous Vehicle Inclusive Planning Cohort),成員來自身障者、有色人種、低收入家庭、移民與年長者等族群,透過與奧勒岡大學的合作,發表一份詳盡報告,為市府制定無人車政策提供明確方向。這份報告的核心,是工作小組提出的七項政策優先事項,涵蓋交通公平、社會正義、職業轉型、安全監管、資料治理、環境永續與公民參與共七大範疇。

報告指出,市府必須確保無人車對所有人都可及,特別是對於身心障礙者與低收入居民而言,不論是價格設計、無障礙車輛的比例,或是服務區域的分布,都應該優先考量弱勢族群的實際需求。報告也強調,無人車營運企業須公開安全數據,接受第三方審查,並建立清楚的責任歸屬機制,以強化民眾信任。此外,面對可能因自駕技術普及而被取代的職業駕駛群體,市府應與教育機構合作,發展轉職訓練與再就業機會,讓勞工能順利銜接新產業。

工作小組進一步建議,西雅圖在制定所有與無人車相關的政策時,應進行系統性種族平衡分析,避免政策加劇原有的不平等。城市在引導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應思考空間配置問題,避免將無人車儲放設施集中於經濟弱勢地區,進一步壓縮其可用空間與生活品質。市府也需訂定具體的資料分享與治理機制,要求業者配合提供營運資訊,使政府能夠即時掌握趨勢、監督風險,並調整政策方向。

除了制度設計,西雅圖市府也重視與市民的溝通與教育。他們將持續透過社區說明會與教育活動,增進居民對自駕車的理解與信任。雖然這項社區諮詢工作已告一段落,市府仍持續向參與成員通報無人車相關法案進度與產業發展,保持雙向聯繫。西雅圖市交通局明確表示,在這場技術革新的浪潮中,地方政府不僅要有一席之地,更要成為代表民眾聲音、引導公共利益的實踐者。

如此來看,西雅圖的做法對於正積極發展自駕車技術的我國來說,確實有值得深思的啟發。首先,無論是交通科技的推動或制度設計,都應納入弱勢族群的聲音。目前國內無人車的發展除了由業者主導,以測試與營運為導向的政策之外,應該多考慮到原住民、身障者或偏鄉居民的實際需求。若能仿效西雅圖以社區諮詢小組制度化參與,將有助於後續政策推動。

其次,西雅圖對於勞動力轉型的重視,也提醒我們必須正視產業變革對職場的衝擊。台灣大量的計程車與物流車的駕駛,在無人車普及後可能面臨失業。預先建立轉職訓練與教育協作機制,有助於降低社會排斥與抗拒,也能為新興的智慧交通產業培養在地人才。

最後,西雅圖要求業者公開數據與接受監管,體現了政府在科技治理中的主體性。我國可建立公開透明的數據平台,讓地方政府與研究機構得以參與決策,將有助於建立更穩健的無人車政策架構。

綜合而言,西雅圖的做法提供了一套在科技創新與社會公平間尋求平衡的治理範例。我國在擘劃未來智慧交通政策時,可能將人本、公平、永續納入核心思維中,相信能讓自駕技術真正成為提升生活品質與社會福祉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