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ssan在今年1月才與北九州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原計劃投資1,533億日圓(約合新台幣317億元)設立一座專門生產電池的工廠。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為了鼓勵電池本土化,更承諾提供高達557億日圓(約合新台幣115億元)的補助金。然而,隨著Nissan營運表現持續低迷,公司內部評估後認為無法負擔龐大支出,最終選擇中止該案。Nissan的決定顯示,即使有政府資助,傳統車廠在轉型電動化過程中仍面臨極大財務壓力與市場不確定性。投資電池產業不僅資本密集,技術更新速度亦快,稍有誤判即可能導致虧損。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規劃,日本希望在2030年前將本土電池產能提升至每年150GWh,以強化供應鏈自主性並支持車廠國內投資。目前政府已核准約30個補助計畫,涵蓋電池零組件與原材料等多個領域,原預期能帶動120GWh的年產能。然而,Nissan工廠的取消將使這一目標更加難以達成。一方面失去具代表性的旗艦投資案,可能打擊其他潛在業者信心;另一方面,也突顯即便有政策扶持,若缺乏穩健商業模式與產業動能,仍難以真正落地。

目前全球電池供應鏈幾乎由中國大陸、韓國與歐洲業者主導。中國大陸的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在技術與產能上均領先全球,而韓國的LG Energy Solution與SK On也在美歐市場積極佈局。相較之下,日本企業雖有Panasonic等老牌業者,但在國內投資規模與速度上已明顯落後。

Nissan計畫破局後,浮現日本在電動車時代「掉隊」的擔憂。缺乏本土電池供應不僅可能增加對外依賴,還可能削弱日本車廠未來在國際市場上的主導力。日本向來以高品質製造與工程技術著稱,但在電動車產業革命中,是否能及時調整策略與投資節奏,將是決定未來產業命運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