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D與Tesla的電動車銷售爭霸戰已臻白熱化

BYD在今年全球銷售目標是360萬台,而Tesla則是180萬台。表面看起來差了一倍,但實際上後者在全世界各地的生產工廠將是其持續成長的最大動力來源,而前者如單純依賴中國本土市場,而不能突破歐美日等先進主要市場的銷售困境,則將會在數年內邁入成長停滯期,被Tesla反超。

   BYDTesla自前年以來,即已將全球其他車廠遠遠拋在後面,領跑電動車的銷售市場。其中Tesla仍在BEV保有絕對優勢,而BEV則採 “兩手策略BEVPHEV皆在市場上左右逢源,並在去年總和數量上超前Tesla甚多。今年第一季業績的結算後,BYD累計銷售55萬台,較去年第一季大幅增長了92%;就算是把合資品牌的燃油車款都納入比較,BYD在中國車市裡第一品牌的寶座仍是屹立不搖。另一方面,Tesla在第一季全球銷量為42萬台,較去年第一季增長了44%,同樣創下了單季交車量的新高。但與BYD不一樣的是,Tesla幾乎只靠Model 3 Model Y 兩款車型打天下,而BYD則是以綿密的產品線佈局市場各個區隔帶;Tesla廣銷全球各大主要汽車市場,但BYD則仍難以走出中國本土市場,第一季全球海外市場的外銷量(至目前為止,仍無海外工廠總共僅2萬餘台,其中在銷售通路佈建最深的歐洲市場則顯仍未擄獲歐洲消費者的心。如果從全球各市場來觀察,則可得到幾個重點 

  • Tesla在各地廣為興建成車組裝工廠,如此雖初期投資金額龐大,但在地化生產營運多能享有當地政府的稅賦與銷售補助優惠,進而有更大的價格與成本競爭優勢;而且能縮短從受訂到交車的時間,解決現在眾多車廠電動車款訂交失衡的最大痛點。目前Tesla在美、中、歐皆有工廠,未來在亞洲地區也會進一步深入佈局,囊括目前全世界絕大部分的電動車產業重點區域。反觀BYD的生產工廠目前則只有侷限在中國大陸,之前投資興建的泰國工廠將在明年投產;而近日則看上位於巴西的Ford舊有工廠,如一切進行順利,能購置並進行改建,我估計恐也要等到2025年以後才能投產。至於美國市場,則因美國的政策而難以設廠;至於另一電動車市場重鎮歐洲,BYD的第一個工廠究竟會設在德國還是西班牙,據了解尚需一段時日才能做決定,所以投產的時間也不太可能早於2025年。於歐美兩大市場在地化經營的遲延,恐將導致BYD在未來三年後持續成長的動力遭遇阻礙。
  • 在另外兩個汽車內需市場大國 - 印度與日本,目前電動車銷售尚處於起步階段。但經濟強權日本在政府與車企首強Toyota於近月來策略的調整下,即將全力朝向電動車產業與充電生態圈推進。日本一旦啟動,首先內需市場就會產生質變;在外國汽車品牌一向難以生存求成長的日本汽車市場,電動車時代的來臨將會給予外國品牌搶先日本車廠切入消費者需求的最佳時機。BYDTesla目前皆有在日本設通路販售,但日後決勝的關鍵恐不只是產品與價格,更重要的是與充電樁佈建策略以及與充電業者的聯盟,誰做得更快更完整,誰就能分得更大的市場大餅。至於印度,如果先撇開複雜的國際政治因素不談,我認為BYD更有機會可考慮在當地設廠,並導入旗下最經濟型的小車,提早搶佔電動車商機。這或許是BYD有望從歐美市場落居Tesla下風的態勢中,扳回一城的最關鍵海外單一市場。

     另外從產品、訂價、與盈利角度來看,BYD是從燃油車轉入電動車的消費大眾使用便利性與高CP值來思考做設計,所以毛利率也好不到哪裡;但是其關鍵零組件大都是自製或完全掌握,所以具有強大的成本競爭力與供應鏈韌性(這在電動車產業上特別重要)。而Tesla則是從科技體驗為出發點,與傳統車企進行不同思路的對抗,挑戰科技愛好者與年輕世代的接受度;這個挑戰無論引發了多少的負評,但在銷售市場上證明是成功的,且其OTA功能更為其帶來 「售後再銷售」的高盈利,比BYD有更大的底氣進行未來更激烈的價格戰。總的來看,這兩年要看BYD持續在中國市場的攻城略地,但2025年之後,因傳統車廠陸續也推出全新電動車平台來應戰,Tesla必將站穩歐美兩地,並以價格戰持續壓迫產品力不夠的品牌退出戰場。此時BYD必須先在印度、中南美洲、與東南亞先做好入門電動車款的佈局,此外並要在技術研發上,上攻更高階的產品區隔帶,否則其銷售受到傳統車廠新款電動車的影響程度,將會高於Tes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