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觀後感

在現場逛完所有攤位後,我認為台灣廠商在電能管理、聯網、與智能座艙等三個領域頗有可觀,足以成為台灣汽車「新工業」的攻擊發起點。 至於自駕演算技術、電池、高階自駕感測元件(光達、四維成像雷達)、高算力晶片等等牽涉到巨額投資長期研發的項目,如無政府或大財團的支持加力提速,現在想要趕上全球領先集團的水平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的鋰電池研發部份或因鴻海已開始結盟數家正負極材料廠商打團體戰而值得期待)。 無論如何,第一屆的E-Mobility Taiwan值得所有對台灣汽車業有所期待的朋友們對主辦單位喝采;汽車世界的戰爭遊戲規則已重寫,台灣廠商的決勝時刻、台灣經濟成長動能的關鍵,就看接下來的10年!

大家不知是否清楚,今年年底原訂兩年一度的台北車展已因疫情而取消了。這是我記憶中第一次因故取消這個展覽;不過話說回來,我覺得近幾年來的台北車展已幾乎變相成為新車展售會,跟經銷商展示間的內容好像已沒什麼差異了。這倒不能怪罪於各品牌總代理/分公司,而是各母廠的行銷資源顯然已不在車展這個舞台上了。不只是前幾屆的台北車展中已看出端倪,就連近年全球重大的車展都有大品牌陸續缺席。

原因當然不少,但最重要的我想還是因顛覆性汽車科技的到來,造成產品進程在高度變動的狀態下,車展原先想要突顯品牌未來性的宗旨卻因此而變得模糊。反而在每年1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市舉辦的CES消費電子展上,自去年起吸引愈來愈多的汽車大廠參與,儼然成為展現汽車未來新世紀的名正言順的全球最重要「車展」之一。

以今年來看,參加的車廠包括有雙B、Toyota、GM、Hyundai等大廠,況論還有幾乎我們能想得到的所有汽車新科技大廠。以這個角度回過頭來看看台灣,我們就約略可以感受到這週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辦的第一屆「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所隱約代表的歷史意義了。

這個展覽的主辦單位是外貿協會,想當然是為本地參展廠商創造國外商機,切入國外車廠的供應鏈。這跟台北車展的目的當然是截然不同的。但由此可見,台灣的汽車工業與科技業的路根本就是兩條平行線,在此之前看不到交會的時刻;幸而有MIH在會場,勉強開始在中間架起了一座小橋,讓汽車傳產業與科技業終於展開對話。

展場攤位除了絕不會缺席的車測中心與工研院兩大研發機構之外,涵蓋了電能管理、自駕技術、聯網、智能座艙、高精地圖⋯ 等等各層面的新科技,當然因展示的對象不是以消費大眾為主,所以只是想看熱鬧的朋友們可能會覺得索然無味;但如果對汽車科技有興趣的,仍然能從各攤位間獲得許多的資訊與知識。這次展覽的重點之一在於大會安排的多場現場專題演講,探討從現在到不久未來的各個趨勢。

大會的英文名「2035 E-Mobility Taiwan」就清楚揭示 “2035年” 這個時間點,將會是各趨勢彙集成熟的下一個汽車時代開端;2035年也是歐盟明確揭示終止傳統油車生產的時刻,這讓全球科技業者無不神經緊繃,尤其是自許靈活機動性強的台灣廠商,如能在此無限大商機的變革中找到新的營運模式,我相信也將是促使台灣汽車產業鏈真正能踏上全球汽車版圖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