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的汽車事業版圖正大舉擴張中

從資訊電子業在傳統燃油車製造供應鏈的30%佔比,轉眼來到電動車時代的70%,以至於未來自駕時代的75%以上,身為台灣產業龍頭的鴻海自然早早看到了其中龐大的商機。在與Apple合作手機代工的營運模式終將被動走向縮減的不久的將來,鴻海已在過去兩年來密集地全方位佈局在全球汽車科技戰略版圖上,就全集團的F3.0世代 ( Foxconn 3.0 ) 營運轉型做好了妥當的準備。台灣的汽車 “工業” 幾十年來從未在世界汽車舞台上有任何話語權;現在我在期待著鴻海帝國能夠在5年之後將台灣的汽車 “科技業” 推上世界汽車舞台,豎立起另一座 “護國神山”。

全球電子代工巨擘鴻海,其自發跡以至於發展成 鴻海帝國 的故事,一直都是台灣中小企業經濟奇蹟的標竿。自2005年開始進軍汽車電子零件供應鏈起算,至今鴻海已跟汽車業牽連16年了。之後隨著純電車BEV趨勢的確立與興起,郭董在2014年明確揭櫫了全集團未來全面進軍汽車新科技業的大戰略;換句話說,鴻海真正展現擘劃汽車業版圖的雄心壯志,要從7年前開始算起才比較精準。

而在去年10月的集團科技日上,鴻海立下了在20252027年之間,要拿下全球電動車10%佔有率的超高目標,而且全集團的毛利率要因新事業的拓展而提升到10% 目前是5%)。那麼在這過去7年間,鴻海到底是做了那些事,才能有如此強大的信心喊出這個目標?現在我們從其版圖規劃行動的各個面向來細數一番

- 內部組織架構成型。前年鴻海併入裕隆華創,成立了鴻華先進的汽車技術中心;另外也成立了MIH平台,同步執行供應鏈垂直整合、水平式分工、與未來整車代工協調工作,至今已集結了2000多家大軍,其中不乏世界級的科技公司;再來就是計劃三年內成立規模達1500人的軟體研發中心,全力轉型成為以軟實力為核心競爭力的公司

- “出海口 加速拓展。鴻海所謂的出海口就是將來會採用MIH平台的車廠目前已知的合作車廠除了納智捷以外,包括了去年初才成立但含括14個品牌的Stellantis 集團(各50%合資成立將開發智能座艙的  Mobile Drive 富智捷)、在兩週前與吉利汽車合資成立了 富吉康智能製造 公司、準備買下位於美國Ohio州的電動車新創品牌Lordstown的組裝廠並計劃未來代工生產整車、與另一新創品牌Fisker推動Project PEAR並極可能也在Ohio同一個工廠代工生產整車、半年前宣佈與泰國國家石油公司PTT PCL合作建立電動車開放式生產平台、並與沙烏地阿拉伯的PIF基金所擁有的新創品牌Velocity合資開發車款(底盤用BMW的,並計劃其未來設廠地址遍及美中墨泰等國)。

這些大動作雖說應是之前已默默耕耘良久,但全部在2021年短時間內接連發生所展現出來的強烈企圖心,還是令人對鴻海大軍的行軍速度不禁目瞪口呆

- 電池關鍵材料與技術掌握度。電動車電池的開發上,鴻海組成了「電池國家隊」,包括生產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等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合作,鎖定較低成本但壽命較長的磷酸鐵鋰電池開發。此外並與鋰離子電池世界第一大廠寧德時代及美國新創麻省固能SES合作開發固態電池,宣稱將在2024年商品化;果真如此,則此開發案將極可能領先搶到驚人的市場巨大商機

- 自駕科技紮根工程。鴻海選擇與日本自駕新創Tier IV合作,其主導開發的自駕操作系統Autoware是全世界第一個開放原始碼的自駕軟體。雖說在這一部份的全球競爭態勢尚未確立,但的確以Tier IV的現階段實力並不足以與美中前段班一較高下。即使如此,至少鴻海已展開行動,把自駕技術的順位放在電動車發展之後也是穩健的策略。另鴻海在去年初對大陸一家名為Autocore.ai 的自駕新創也注資,此事值得持續關注

- 車用晶片自主。鴻海在5個月前買下旺宏6吋晶圓廠,佈局2024年自主產能可供應3萬台電動車的車用晶片;另又藉由Sharp轉投資馬來西亞的一家晶圓廠。當然,光是如此,仍遠遠不足以支應2025年要拿下全球電動車10%市佔率的需求,況論未來下一步要進軍全自動駕駛的更大量晶片需求。我相信鴻海必然持續有更多計劃來擴增晶片自主產能。此外,與Stellantis的合作尚涵蓋了STLA Brain的晶片開發、與吉利的合作也涵蓋了晶片開發工作,這都足以確保自開發以至生產一條龍式的高效能運作

- AI算力競逐。在鴻海的供應鏈合作伙伴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家就是Qualcomm高通了。藉由與高通的合作,其Snapdragon Ride 自駕平台的運用預計將是第一步,我認為鴻海企圖心將是寄望於有朝一日在智能座艙上的合作。目前Snapdragon Ride的算力已達700 TOPS,雖然較Nvidia 的產品尚有不如,但鴻海能與高通共同尋找合作商機互補長短,一定會對其汽車事業推展產生關鍵性的挹助

- 軟體系統設計力強化。MIH平台結盟了IC設計大廠ARM,提供完整的軟體架構之外,並結盟微軟,運用其Microsoft Azure 的強大雲端運算技術,打造平台的應用程式開發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