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動車新創品牌前段班接下來的關鍵 3 年

現在的電動車新創公司,並不像科技業的新創一般,擁有別家所沒有的獨門研發技術;因為真正的領先技術或獨門技術,早已被更早啟動營運的電池、晶片、電控、聯網等等科技大廠取得壓倒性的專利數量了。電動車新創能做的事情需要集中、專精、並富有創意(不必然是新技術),把傳統車廠沒有做得很好的地方做到更符合年輕世代的想法,如此才有機會在僅有的3年黃金時間內找到自己的市場定位與商機。

        傳統車廠全力投入開發的電動車新車款將於3年內陸續上市,正式揭開電動車時代大戰的序幕。而在此之前,在這幾年才成立的新創品牌,無不努力加快腳步,要搶早量產提前卡位,此中以來自美中兩地的新創最為積極。

其實美中貴為東西方兩個經濟與軍事強權,雖在許多地方都是處於對峙的狀態,但說到了汽車產業這部份,其相似之處還是蠻多的 汽車內需市場很大、AI 與聯網等新科技領先其他國家、本國傳統汽車品牌很難突破德日兩國在海外市場的夾擊、政府大力推動新能源車的開發與購買優惠、以及國土擁有比歐日等先進地區更豐富的礦藏(製造電動車需要的原物料)。

在這些天時地利人和齊俱的條件下,也就成了電動車新創品牌最適合成立發展的環境。現在美國知名且股票上市具較高市值的新創有LucidRivianFiskerFaraday FutureCanooMullenLordstown等,而在中國則有蔚來、小鵬、理想等三強(另Tesla與比亞迪為目前新能源車兩強,但已脫離新創階段)。

這些有些知名度又正在奮力往穩定商業模式前進的品牌,具有幾個共通點 資金燒得很快( 唯中國三強今年應都有年銷10萬台左右的成績,虧損也正在縮小中)、沒有自己可完全獨立運營的生產工廠 (除了LucidRivian、小鵬之外)、電動車技術水平並未真正處於領先傳統車廠的地位、關鍵零組件掌控能力不足、車輛組裝品質與動態品質無從得知或是有待加強。

如此看來,新創品牌豈不已危在旦夕? 但要面對的問題還不止於此,那些科技巨擘獨資或合資新成立的電動智能車公司極可能才是會後發先至搶佔這些新創公司品牌定位的直接競爭者。那麼這些新創公司在未來這3年之內要如何止血並突圍而出呢? 我有幾點建議

  • 產品定位要非常明確。想橫跨數個級距大小通吃的產品策略,絕對不是新創該做的事;而且在無法研發出獨門技術的這個時代裡,橫向結盟技術合作以確認車輛關鍵功能與性能不落於人後即可。接下來就是設計一、兩個令人驚喜的賣點(可能是造型、或是具巧思的功能),以結合品牌形象進行整體行銷。
  • 成車組裝與動態品質是購車意願的基本門檻。再強的新科技也抵消不了拙劣的組裝品質與行車路感所帶來的負面評價。新創團隊在普遍缺乏資金周轉的情況下,找代工生產線也是可理解的不得已選擇;但單純的代工絕不是確保組裝品質與解決後續市場反饋問題的最好做法,只有雙方透過更深度的合作方式,才能將設計、採購、製造、市場問題改善的工作循環調整到效率、成本、與品質兼具的最佳狀態。
  • 新創品牌不只是產品要新創,在銷售流程、產品體驗、交車流程、售後服務與客戶關係維繫、充電便利性、以及售後的車輛功能可擴充性上面,更需具有創新未來感,否則何以跟3年後的傳統車廠電動車大軍對抗?!新的品牌建構這些系統與流程,絕對比傳統車廠要更省時省力。
  • 供應鏈的穩定性也將成為營運成長與否的關鍵因素。”Just In Time” 以車廠為中心的生產模式已是過去式,未來在關鍵零組件的採購與庫存管理會是小規模的新創公司現金流壓力的一大來源。如何跟Tier One甚至是「Tier 0.5」的供應商伙伴們在合作關係上做好維繫工作,是新創要突圍而出的必要條件(絕不能將此核心工作交給代工的車廠全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