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新科技的「太空戰」已然來臨

在全球很多國家,因地圖數據的敏感性,往往無法發展繪製高精地圖。低軌衛星在近年來技術的提升與成本的下降,提供給未來移動出行世界一個清楚的解決方案。低軌衛星必須結合地面的B5G/ 6G基礎設施,方能進行完整的 「車路協同」,加速自駕技術實現的時間表。當地球有限的天空在2030年預計將有近4萬顆低軌衛星在運行時,我相信也正是等級4以上的自駕車落地商用的最佳時機。

   大家都知道,Tesla的Elon Musk有一家已成立20年的有名公司 - SpaceX,截至目前為止已發射2400顆各種用途的小型衛星。最近大陸的吉利汽車則已成功發射第一批9顆衛星,除用於與地面行駛車輛的高精度導航之外,還將應用於自動駕駛等新科技上,並宣佈將在2025年底前累計發射72顆衛星,完成 “吉利未來出行星座” 的佈建,涵蓋全中國大陸區域,為汽車新時代到來前做好準備,這也是全球第一個擁有太空業務的傳統車廠。除此之外,鴻海也計劃在明年發射低軌衛星,用於電動車上即時聯網環境的實驗場域,甚至是之後的自駕系統需求。在這些車廠將汽車新科技之戰延伸到太空之時,令人不禁在想,他們為何要大費周章地自行發射衛星,而不使用現成的GPS、或中國既有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就可以了?

    首先,這些車廠發射的衛星都稱作低軌衛星(Low-Earth Orbit, LEO ),距地面高度在50至2000公里之間;而我們所熟知的美國軍事衛星GPS則屬於更高的中軌衛星(MEO)。低軌衛星因距地面接收站較近,所以具有訊號低延遲與低傳輸損耗的先天優勢。再者近5年來的火箭發射推進技術進步帶動製造成本持續下降,使得低軌衛星的商業競爭力大為提升,也成為未來B5G/ 6G (B5G: 後5G世代)聯網世代的關鍵補強技術,符合 “強化式移動頻寬” ( eMBB)、海量的裝置間通訊(mMTC)、以及超高可靠度的低延遲通訊(URLLC )的三大需求。相較於現在地面上佈建的聯網設施,低軌衛星的無死角涵蓋範圍、不易被天災損害、以及不易被雜訊干擾、資安性更高的特性,無疑可將自駕車最大的技術盲點車聯網V2X ( 車對車、車對人、車對基礎設施、⋯ )這部份補足,在感測元件 “看” 不到的地方也能完整蒐集環境數據提供系統判讀並決策,實現車路協同的目標。

    目前商用全球低軌衛星有四大星座 ⋯ SpaceX的 Starlink、Amazon的 Project Kuiper、英國與印度合作的Oneweb、與加拿大的Telesat。這些公司在2019年起密集發射衛星,Starlink與Oneweb也已開始商業運轉。在自駕汽車可望於2030技術落地後,這些已佈建全球天空的星座必將從中獲取極大商機。不過低軌衛星商業化過程碰到的最大挑戰,可能就是投資費用⋯ 雖說其單顆衛星的成本低,但因高度低,所以地表覆蓋面積也較小,必須要以 “星系” 式的大量佈建才能發揮具體功效。除了足夠的財力,還要搶快跟其他競爭者爭奪專用頻率/軌道資源,所以這場太空戰可能不用太久的時間就要大勢底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