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汽車工業的未來

2020到2030年的這10年,會是汽車新科技的戰國時代,如果只靠經濟部一個科技專案來支援ARTC或是自行研發的工研院團隊,這點資源是萬萬不夠突破重圍的。產官研必須要站出來,掌握這個百年難遇的大好機會,同心協力投下更多資源推動產業鏈上下游與科技業整合,台灣汽車工業一定有機會翻身。

 這是一個大題目,比我有資格寫的人全台灣至少2300位,但對於一個像我這樣的車界老兵,相信都會關切這個題目話說最近國產車廠聯合起來,向政府爭取進口零件關稅調降來降低國產車成本,來跟進口車拼價格賣車,以救勞工工作權益還有台灣的汽車工業。而在此時地球的另一端,賓士與Audi卻不約而同宣佈了全球裁員計劃,他們是因為單純成本的問題,還是往前方看到了什麼?要知道德國的工會可是非常強悍的。我不是勞工議題專家,所以現在就容我把「勞工工作權」和「汽車工業未來」切開來,在此僅就後者議題做一抒發

簡單說,台灣一直沒有扶植起自己真正獨立自主的汽車工業。我說這句話可能會傷了不少前輩,但事實也就是如此。自1953年裕隆汽車成立以來,台灣的汽車製造廠簡單說,就是世界各大品牌的代工廠。小小的台灣汽車市場,也就是世界各品牌練兵的地方。早期台灣進入WTO之前,進口車關稅達65% 現在是17.5% ),但車廠也有自製率50%的要求(現已取消),此外更有自行研發減徵貨物稅的福利( 最多可減徵9% ),可以說胡蘿蔔與棒子都有了。但政府可能沒搞清楚一件事 台灣市場內需量太小了,小到沒辦法建立起足夠自給自足的研發能量。如果現在只是聚焦在降低零件關稅來救國產車廠,那麼關廠只是時間早晚的事;結論就是如果要與世界大廠爭鋒外銷成車或甚至在國外設廠,就是要從關鍵技術(引擎、變速箱)下手,用大資金買技術買設備、網羅國際研發高手成立國家級產業團隊;可歎現在這個時間點早就過了,但比台灣晚起步的韓國,卻就是從幾十年前起朝這個方向闖出了一片天。現在走在國際車界上,有誰敢不對韓國的汽車集團敬畏三分!?除了台灣還在民族情緒揪結,不敢面對這個早已是全球公認的事實。

說了這麼多令大家氣餒的話,台灣的汽車工業還有什麼未來嗎?我認為現在機會來了 引擎、變速箱的技術比不上別人沒關係,新的科技正在打破傳統燃油車世界的秩序中

- 電動車的新型電池技術

- 自駕系統決策控制軟體

- 自駕車各類型感應器開發

- 車聯網的通訊系統

- 直流電快速充電技術與設施建置

- 電池能源再生與再運用

許多台灣優秀的科技廠商在近年來陸續投入了上述領域的全球供應鏈,但對於台灣的汽車自主工業尚欠缺與車廠的系統整合。最近ARTC車測中心反而挺身而出,串連多家純本土廠商組成團隊,並於日前完成第四級自駕功能的電動自駕車WinBus的組裝測試。當然這套系統的產品力 電池容量、全自駕的安全係數、車聯網升級5G、量產化檢討與成本的掌控 )可能還有許多成長的空間,但無論如何,這是掌握契機站上世界舞台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