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如何進軍汽車市場

美國總統拜登在日前宣佈要在8年內完成規模達2.2兆美元的基礎建設。這其中絕大部份都是交通建設,其中特別提到要蓋50萬座電動車充電站。以一個全球第二大且最成熟的汽車市場而言,這樣的宣言無疑將推動汽車業大步邁向純電動車的新世紀。這也等同鼓舞了科技業,內燃機技術的障礙已直接繞過,每年8000萬台新車的汽車市場正在招手,新的商業戰爭模式正要開啟。

     看看最近這幾個月,全球汽車市場風起雲湧 Apple car 號稱要在2024年推出、晶片短缺大戰導致Intel 要自己蓋晶圓廠、小米要聯手長城汽車做電動車、鴻海推出MIH電動車平台等等,這些迥異於過往百餘年傳統車市的新奇新聞在往後的數十年將成為常態。就如我之前所說的,科技業與汽車業屆時在本質上已難以區分,甚至可說是融為一體了。在這個傳統車廠被新科技推著往前走的當下,龐大的研發資源投入就好像無底洞一般,讓傳統車廠難以喘口氣,也開始將體質較弱營運不善的品牌逐漸淘汰或被併購。另一方面,科技業鎖定汽車業為一新的獲利藍海,又看到Tesla 這個新創品牌弄得看似有聲有色,遂也加碼研發找尋切入點。但財力規模龐大如Apple, 其自駕電動車計劃Project Titan2014起也走得搖搖晃晃,甚至一度暫停計劃;是看到什麼事情,讓Apple又開始重新思考進軍汽車市場了呢?

寫到這裡,我們應回到基本面來看,到底科技業有什麼根本優勢可切入汽車業?科技業既不懂汽車基本設計、零件開發、生產管控、測試、零售通路、售服平台,更不懂舊客經營、行銷促銷包裝手法、保險貸款等規劃,這樣要如何進行?從汽車未來的四大面向來看,除了聯網與共享服務之外,電動車與自動駕駛就是兩大核心關鍵領域!但事情其實沒這麼簡單:新型高容量電池、AI演算法、感測元件開發配置、感測訊息融合法、高精地圖、CPU升級、路況資料庫實測建構、以至於差異化的 黑科技 開發等,都是橫擋在前方的重重技術關卡與高額開發費用。要想一舉超越有多年汽車開發經驗基底的傳統車廠,顯然獨力進行不如合作分工來得更有效率一點!這個時候,科技業找目前有經驗但營運不善的品牌來合作,可能更容易入手;且將來在關鍵產品特色方面尚可各自發揮,各自掛自己品牌,既救了原營運不善的汽車品牌,科技公司也可藉助汽車廠的既有能力,開創自主品牌。至於大家欽羨的Tesla, 我認為其「目前」成功的因素在於:用賣手機的模式來賣汽車。Elan Musk 將新創汽車公司最弱的零售通路這一環簡化,且用如同手機般的不二價政策來降低銷售顧問能力高低落差的成交變數,並將新功能付費下載、超充站快速佈建這幾個關鍵點,建立起與競爭對手的超越障礙。其實Tesla的電池技術、自駕技術等級、以至於車輛組裝品質、動態行車品質,相信熟悉車市的朋友們都知道這並非它的強項。所以科技業如要切入汽車產業,除要了解並解決合作的車廠對跨足新科技的擔憂與對未來共好有所共識以外,對於Tesla目前為止並未完整鞏固核心競爭力與獲利模式的事實也必須要有所認知。全球汽車市場未來並不需要第二個Tesla, 或者200Tesla; 未來需要的是科技業攜手傳統車廠,以2030年以前劃出時間軸,就上述技術關卡逐項破解並分享成果

從自駕等級2的電動車出發,先以突破續航力800公里與普設規格一致的快充樁做為2025年的近程目標,市場接受度可望達到相當水準並建立成功獲利模式之後,接下來就是突破自駕等級4的高質量技術開發鉅額資金投入;同一時間,電池、CPU、感測元件等關鍵零組件的性能持續提升與成本同步下降,再加上5G交通資訊網的佈建,當可加速完全自駕車夢想的實現之日。就算目前疫情因素暫時阻礙了共享經濟的步伐,但終究在疫情問題解決之後,「自駕車 + 共享汽車消費觀」將會是我們下一代乃至於下下一代的汽車新世代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