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過往 展望未來 (上)

世界汽車史在二戰後,開啟了多國競逐的嶄新篇章;美國不再獨強,日德分頭從戰敗廢墟中崛起,而中國在新世紀開始「做莊」,發動一場迥然不同於以往的汽車業戰備競賽,並從中掌握了關鍵技術,準備在未來的2、30年大幅躍進,成為新世代的汽車強權。

 就在這個月,我的汽車職場生涯將滿30週年。在此前夕,謹以這篇貼文致敬過去的30年全球與台灣的汽車業,同時祝願未來的30年再創風華,走出新局

汽車業的歷史簡單可用75年前的二戰結束做為分水嶺。在百年前的1920年代,由美國獨領風騷,以福特汽車導入生產流水線開始,大幅降低購車門檻,開啟了汽車史的第一個黃金盛世!隨後在1929194516年間,因為經濟大蕭條與二次大戰兩個歷史重大事件重擊了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民生經濟,也形成了汽車業發展的遲滯期。自此之後,世界走向了戰後經濟,民生逐漸復甦,嬰兒潮世代崛起,各種新科技新觀念新美學開始導入了汽車的研發設計製造。同一時間,台灣經濟也從農業走向紡織業再邁向工業,第一家民生用汽車組裝廠於是在1953年誕生。這也是全亞洲除日本以外,最早成立的汽車組裝廠之一( 南韓因50年代的南北韓戰爭,使其二戰後經濟重整期被迫推遲)。

19601980年的這30年間,全球的汽車工業生氣蓬勃,百家爭鳴,美德兩國初執牛耳,技術領頭前行,佔據大部份市場版圖;後期日本車廠靠組裝品質、成本控管、與生產效率急速追趕,很快就威脅到美德霸主地位。而在1973年爆發的石油危機,更間接推升了經濟省油小車的市場商機,當時全球汽車最大單一市場美國,即使感受到此一全球趨勢,但也阻擋不住在美國以外市場美國品牌節節敗退的頹勢。而在此之前,美國就預先祭出高關稅來保護美國本土汽車業者;但經濟省油的消費觀念早已深植人心,讓隨後在80年代初決定到美國本土設廠的日本品牌,使美國三大車廠在接下來的20年內,被當年的戰敗國逐步進逼而漸漸褪去了數十年的光環。

在日本品牌橫掃全球的年代裡,我在19901029日得到了汽車生涯的第一份工作,來到Y公司的工程研發中心,成為底盤研發副工程師(連工程師都還當不上)。這個時候已發展30餘年的台灣汽車工業,所僅存的一絲自主研發契機,就在我們這群不知天高地厚猶抱理想的200人的腦袋瓜裡。只可惜這一絲絲的火苗,僅前後持續了10幾年;但在我的內心深處,卻永存那年輕歲月的倔強火苗。

日本在1990年代起,承受了泡沫經濟時代後的長期衝擊,雖說某些品牌陸續被整併或邊緣化,但部份體質健全的汽車業者仍能維持持續進步的競爭力,始終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但此其時沈睡的巨人醒了 - 大陸自1980年起採經濟開放政策,VW集團成為首批進入大陸汽車工業的國際大廠,領跑無限廣大的市場商機,VW也因此而在本世紀起未經數年即躍升為世界三強。自此大陸市場之爭益形白熱化,大陸市場也從2009年起,即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單一汽車市場 - 自主品牌、合資品牌、新創品牌,在過去20年間多如過江之鯽,世界各大品牌站在這塊東方巨人的土地上奇招盡出,純粹在地化設計的產品只為分食一點市佔率;原有過去幾十年來的國際競爭法則至此幾乎完全抹去重新來過,誰在這個市場都沒有地主國優勢,有的只是合資、結盟、通路拓展、與在地文化融合。而在近些年電動車自駕車聯網車共享消費觀的推波助瀾下,汽車業的定義愈發模糊,其中大陸市場尤甚!台灣傳統汽車製造業則在這波滔天巨浪來襲下,早已搖搖欲墜,成為明日黃花;反倒是上游協力廠商應變機敏,得以在各大品牌間覓得商機分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