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的台灣車市概觀 - 車廠篇

過去幾年內,世界級各車廠大規模裁員的新聞時有所聞,這牽涉到的不僅是直覺認知的經營不善,而更有因預知未來汽車科技的大規模研發投資,生產流程變更,所推論出的人力縮編決策。台灣車廠多為代工,命運終歸掌握在別人手裡,如何化被動為主動,當政者是否也該思考為近70年的台灣汽車工業擬續命再造之策?

上一篇從消費者角度看過之後 (文章置於 “市場營銷”分類),我們現在來從車廠/ 總代理的營運角度來看看10年後的台灣車市有怎樣的變化⋯

- 因為組件簡單的電動車的銷售佔比快速上升,其組裝生產線的直接人力需求開始下降;另一方面,如果該品牌原廠不準備將投資大攤提時間長的電動車型甚至技術機密度與研發經費更高的自駕車拿到台灣代工廠來組裝 ( 這是很有可能的走向 ),則台灣汽車代工組裝廠的燃油車生產量將持續衰退,工廠在2030年前後將有裁員潮發生甚至陸續關廠也很有可能。

而完全倚賴原廠技術資源的台灣代工車廠要想擺脫前述的命運,只能從幾個角度思考出路⋯ 製造成本下降、與大陸有成車互銷的低關稅甚至零關稅協議以打開大陸市場、或是台灣能建置車輛新技術高品質關鍵零組件的供應鏈。

這三點需要至少其中兩點實現,才有機會避免台灣汽車代工廠走向崩盤的終點站。至於之前車廠不斷爭取的進口零件關稅調降,只不過是治標不治本,而且給消費大眾的感受,恐怕是負面居多吧!

- 電動車、自駕車將是2030年新興浪潮,並預期將成全球產品主流。

在此情況下,如不想如上述代工廠受制於品牌原廠,台灣的企業家們與政府相關部門應立即坐下來從長計議,並與靈活積極的台灣科技業者及零件協力廠共同合作,整合資源掌握自主研發與供應鏈契機(譬如:電池、數位相機、光達、AI 運算系統、感測資訊融合技術、精密地圖、快速充電系統、5G交通週邊建置等等),反而可繞過高技術門檻的內燃機與變速系統,以10年到15年的時間追上其他汽車大國(目前落後的距離尚可追),一舉建立自主品牌站上世界舞台,當可擴張組裝廠營運規模與上中下游產業的就業需求。

但需強調的是,這件事情非政府出面並動用國家級資源協助,將不足以成事!

- 因為疫情帶來對整體經濟與消費觀念改變的長遠影響,各品牌總代理的營運架構與經銷通路都會縮編或投資規模精減,甚至有的總代理會退出台灣市場;另一方面,大陸自主品牌靠著新科技、低價位強勢崛起,且遲早會因市場需求而進入台灣市場,並對其他品牌總代理開始產生排擠效應。整體來說,有可能總代理數目不會減少甚至可能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