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業如何抓住百年一見的自駕車巨大商機

與台灣規模資源相當甚至更為缺乏的荷蘭、以色列、新加坡等國家,在自駕技術的研發或是迎接自駕車的法規與交通設施準備度上,已是全球排名前段班的佼佼者。無論在其經濟的促進或是未來更有效率的交通城市形塑上,自駕車技術已儼然成為這些國家蓬勃成長最大的動力源頭之一。 台灣在國際經濟舞台上,一向以優質人力技術與機動性戰術調整賴以生存;那麼我們何不參考別人的成功模式,再掌握既有的優點,好好抓緊這百年難逢稍縱即逝的巨大自駕商機?

根據全球資訊公司GII的最新報告指出,自2020至2025年的全球自駕車相關行業營業額的複合年平均成長率( CAGR )將超過18%!而其中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 大陸,在過去短短的一、兩年內,陸續有多個世界級大車廠與大陸科技公司開始結盟開發或測試自駕系統⋯ BMW 與騰訊、賓士/ Ford與百度( Apollo自駕系統平台)、上汽 與阿里巴巴、Honda 與AI新創公司商湯科技、微軟( Azure雲端運算)與百度、 Toyota / Audi 與華為⋯等等。

另Google專注於自駕車的關係企業Waymo在2018年於上海設立子公司Huimo慧摩,接下來應也會有令人矚目的大動作。最令人驚豔的是,VW在去年5月宣佈與江淮汽車合作,要將安徽合肥設定為智慧城市試驗場域,未來將所有新科技與共享經濟等新的商業模式運營全部投注在合肥市做實証。

這些重大結盟案不僅顯示各大車廠對大陸市場的重視( 必須要跟大陸企業做技術合作),同時更是因為在2017年,大陸政府公佈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2018~2020年 ),而這個計劃把 “智慧網聯汽車” 放在第一位。

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推估在2030年,大陸自駕車年銷售額將達5千億美元。這麼大的市場,近在咫尺的台灣科技產業鏈,該如何切入來分到一塊餅 ( 而不是吃碎屑 )?

在2018年,大陸法規宣佈自駕車必須能將自駕功能與手動操作切換,同時其行車記錄必須將自交通意外事發前90秒開始的資料保存3年,做為日後責任歸屬的判斷依據;而且自駕技術只能由本土廠商主導路試。這些規範不僅比美國的更為嚴謹,同時更顯示大陸要主導自駕技術的決心。

另一方面,因為台灣並沒有品牌實力足夠的汽車自主品牌可以像上述世界級大廠般直接與大陸自駕或AI公司結盟合作,那麼台灣的科技業應該思考專注於大陸自駕公司技術合作的可行性。單純的零件供應當然也是一條路,但終究沒有切入到核心技術;所以像鴻海、宏碁、華創、工研院、虎頭山創新園區、以及彰化車測中心等,如何能整合資源與政府權責單位組成國家隊,針對AI學習演算、感測資訊融合法、5G交通資訊整合、與路試實証這幾個關鍵技術領域加大投入力道;更重要的,同時要望向廣大的大陸市場。

唯有鎖定上述的大陸科技巨擘進行策略結盟,這個國家隊的巨額投資研發工作才能轉化成一門賺錢的生意。